鉴定与鉴赏

 
放大
  

辨别真假常常是文人艺术品新进收藏家的一道门槛,这与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欧洲博物馆制度成熟以前和艺术史专业还没有普及时的情况有些类似。在这一节里我们提供了对这一问题及与鉴赏有关的问题的概述。我们试图估计一下收藏家也许尚能在私人市场得到的画作的数量和特征。

与十年前相比,现在对于任何一幅明清文人画的品质和作者的一致看法也许更少了。

这有若干原因:

  • 这一领域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相继退休或辞世,例如拍卖市场的专家,有名望的收藏家,以及少数学者和博物馆馆长。作为鉴赏家,他们依靠广泛的视觉经验,以前专家的口传知识,和对风格及其他证据的分析做出判断。近年来,由于以下材料和历史证据的原因,他们的判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新一代的专家不轻易给出结论,而更倾向于用证据说话。作为鉴赏家,他们不再愿意仅仅拿对风格的分析作为唯一的鉴定手段。结果是,他们对市场上出现的不知名作品不经研究不轻易做出评论。
  • “西方”鉴定方式正在逐渐地取代中国传统的方式。西方人认为作者多多少少是个黑白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方式则把作者问题看作是个可能性问题。中国人认为任何一个著名画家的实践活动也混有技巧各异的弟子们和追随者的作品。与其集中精力去排解关系和判定归属,传统的方法更关注的是画作本身的质量。对画作品质的评价靠的是一系列的专家在画作上的题跋和记载在目录中的评论。
  • 市场扩大了,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很多前人没有记录过或者评论过的作品,问题就更突出了。还有,若干买卖活动的操作者并非真的专家。




  • 页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