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与鉴赏
从杰作到流派
斯坦利-贝克 再画古代大师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95. | |
与杰作相比,人们会寻找“最佳目标”。有些作品具备有归属的“高度可能性”,根据常常是关于出处的文献证据,或者当代支持性题跋(这些题跋本身看来与人们所知例证相符)。最佳目标的实际质量也许并不像归于某一画家名下的其他画作那样突出,但是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点。方闻领导的所谓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美术史学派曾广泛地研究过这一方法。琼.斯坦利-贝克在其“再画古代大师”一书中以元代画家吴镇(1280-1354)为例探讨了这一方法。她的结论是,就他的作品而言-包括很多晚明和清代画家-后来的拷贝已经与大师的原作相混淆。这当然冲淡并模糊了对大师的理解。
最佳目标法的困难是可供参照的“高度可能性”的例证常常太少,所以不能仅从少数几个确证看出一个画家画作的全貌。当人们知道一个画家以不同的风格或不同的格式进行创造,使用不同的笔,既在纸上也在绢上创作的时候,这一点就特别重要。因此,能够观赏与某一画家相关的大量“具有中等可信度”画作的经验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标准的”或“典型的”作品。
在一定的程度上,这样的经验可以通过阅读出版物来取得。遗憾地是,尽管对少数人有连篇累牍的介绍,却没有一本前现代中国艺术家的分类目录。在中国的出版物中,有一些大开本的书籍介绍1900年以前的几十个艺术家,但是介绍的人数有限而且也不完整。偶尔有一些展览目录,但是内容过于简单而且印数有限(通常所选画作很少,限于某一个特定的主题或者能够出借者)。
拍卖会及其目录是人们阅读和观赏大量典型例证的好机会。目录通常集中介绍那些更为昂贵的,质量更高的,归属性更强的拍品。因此如果使用得当的话,这些例证可以帮助人们扩展对一个艺术家一生画作的了解。